2025.07.07

你今天「順利」嘛? 腸道卡關,馬桶坐了半天還是沒動靜?

你今天「順利」嘛? 腸道卡關,馬桶坐了半天還是沒動靜


明明飲食正常、也有適時補充水分,卻還是感覺卡卡的、怎麼也排不出來?便祕看似只是小問題,背後原因可能非常多元。若你經常在馬桶「久坐無聲」,卻遲遲找不到原因,或許是時候重新認識自己的腸道狀態。接下來,一起了解便祕的常見成因,並從日常習慣找出改善方法,找回和馬桶的「好關係」。

這樣算便祕嗎?什麼是慢性便祕?

便祕不只是「幾天沒上廁所」,還包含了排便時的不適感!根據醫學定義,便祕是消化系統功能異常的表現,可能是結腸無法順利將糞便運送到直腸,或是直腸中的糞便卡住無法排出,導致排便次數減少、糞便乾硬或排便困難、有殘便感。當這些情況持續干擾日常生活—無論是學業、工作還是睡眠,可能正面臨慢性便祕。這不僅影響生活品質,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神經退化等慢性病風險。

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「慢性便祕」?

根據國際通用的羅馬 IV 診斷 (Rome IV criteria),符合以下 6 項指標中 2 項以上且症狀持續至少 3 個月,就可能是慢性便祕。

排便的量化指標(客觀症狀):

  • 在 ≥25%的排便次數中出現糞便太硬或塊狀
  • 每週自然排便次數少於 3 次

排便的主觀困擾(自我感受):

在 ≥25%的排便次數中出現以下狀況
  • 排便時需要用力
  • 排不乾淨的感覺(殘便感)
  • 有阻塞或卡住的感覺
  • 需要用手輔助排便(如壓肚子、刺激肛門)
這些症狀如果頻繁出現,就不是「過幾天就會好了」的問題,而是身體真的在「卡關」了。

為什麼容易便祕?便祕的可能原因

1. 生活方式因素

  • 沒有攝取足夠的纖維
  • 飲水不足
  • 運動不足
  • 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,例如旅行、飲食或睡覺時間不同
  • 食用大量牛奶或起司
  • 壓力
  • 常抵抗排便(忍住排便行為)

2. 藥物影響

  • 強效止痛藥
  •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(NSAID)
  • 抗憂鬱藥物
  • 過敏藥物
  • 抗癲癇藥物

許多藥物都可能導致便祕,若有疑慮,建議諮詢醫師或藥師。

3. 疾病相關

  • 內分泌疾病(如甲狀腺功能低下、糖尿病、高血鈣症)
  • 結腸直腸癌
  • 腸躁症(IBS)
  • 神經系統疾病(包括脊髓損傷、巴金森氏症和中風)

如何順暢不卡關?從生活習慣做起!

多數輕度至中度便祕,都能從日常調整中改善,不需一開始就依賴藥物,先從飲食、作息、運動下手:

1. 飲食調整

  • 多喝水,少喝咖啡、酒精與高糖飲料
  • 多吃高纖維食物(水果、蔬菜、全穀、豆類)
  • 選擇瘦肉、低脂乳製品,避免加工肉、油炸、高精緻澱粉

2. 行為與習慣

  • 保持規律運動
  • 順應生理時鐘,有便意就去,不憋便
  • 蹲式或抬腳坐姿有助排便
  • 排便時專心,避免滑手機
  • 記錄飲食與排便習慣,找出誘因

常聽說益生菌能幫助排便?有科學依據嗎?

許多人問:「吃益生菌真的會變順?」答案是有科學根據!根據 Zubing Mei 等人 2025 年 1 月發表的隨機對照試驗,補充含雙歧桿菌的益生菌組合,有助調節腸道菌相、提升短鏈脂肪酸(SCFA)產量並減少發炎,進而改善排便頻率與糞便型態。

而日本另一項研究顯示,健康受試者連續補充植物乳桿菌 4 週後,每週排便次數從平均 3 次顯著提升至 5.5 次,且無明顯副作用。

這些證據指出:益生菌確實有助改善排便困擾

PRO68 順暢益生菌|找回與馬桶的「好關係」

PRO68 順暢益生菌專為排便困擾設計,嚴選多種高效複合菌株
Lactococcus lactis subsp. lactis(乳酸乳球菌)、Bifidobacterium bifidum(比菲德氏菌)、Bifidobacterium longum(長雙歧桿菌)、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(嗜酸乳桿菌)、Lactobacillus plantarum(植物乳桿菌)、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(鼠李糖乳桿菌 GG)。

多種益生菌可幫助調整腸道菌叢、促進腸道蠕動,減少糞便乾硬與卡關問題。同時添加膳食纖維益生元作為好菌的營養來源,以及多種植物分解酵素,減少消化不良、腹脹不適。益生菌幫助腸道環境平衡,酵素促進消化吸收,雙管齊下,全方位打造腸道順暢環境,讓排便不再是一場硬仗!

點擊了解更多👉 PRO68 順暢益生菌

參考文獻

  1. Cleveland Clinic: Constipation
  2. Bocchio, F. et al. (2024). Microbiome Res Rep. 8:4(1):2. doi:10.20517/mrr.2024.52.
  3. Ihara, E. et al. (2024). Digestion. 1–28. doi:10.1159/000540912.
  4. Mei, Z. et al. (2025). PLoS One. 24:20(1):e0311799. doi:10.1371/journal.pone.0311799.

聯絡我們

若您是品牌商、網紅、企業主、創業者、我們將可從原料到不同劑型,無論是 OEM、ODM 到 IDM(整合研發一條龍服務),拜寧騰能生技能為您打造獨特且有效的益生菌產品。

  • Email:service@bio-nin.com
  • 電話:03-9289948 #2201 業務部
  • 或者填寫我們的線上表單,我們的專業團隊將第一時間回覆您的需求!
返回頁面頂端